同济大学近视防控耦合人才培养创新解决方案
发布于:2025-03-31
2025年3月是第十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在第九届中国眼科教育大会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毕燕龙教授受邀出席,并做了题为“高校近视防控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体系共建”的专题报告,深入阐述了在近视防控背景下,做为一名高校教师在眼科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近视防控中的同济方案。
近视防控形势严峻 数据揭示全民视觉健康挑战
近年来,我国近视问题呈现“低龄化、高度化、普遍化”趋势。数据显示,6~12岁儿童中近视眼前期者约2000万人,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达20%,大学生病理性近视发生率显著攀升,中老年人群近视相关并发症已成为不可逆致盲的主要病因。《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指出,近视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社会对高度近视危害认知不足,防控形势紧迫。
政策层面,我国自2018年提出“全社会共同呵护好孩子眼睛”号召以来,逐步推进防控关口前移。然而,现实痛点仍存:科普覆盖面不足、跨学科技术研发薄弱、临床综合诊疗人才短缺,以及全生命周期防控体系尚未完善。
高校角色转型:同济大学近视防控“双体系共建”破局之道
面对挑战,高校成为近视防控的关键力量。基于同济大学“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学科新定位,眼科毕燕龙教授提出“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双体系共建”模式,在人工智能赋能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志愿服务融合中开展人才的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探索近视防控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同瞳明眸工坊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同济范式”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毕燕龙教授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团委宋心语书记牵头成立“同瞳明眸工坊”,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探索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涵盖三大板块:
(1)大学生校园光明行科普+义诊
已连续2次面向校内大学生开展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筛查,累计筛查2000余名高度近视学生,转诊异常病例40余人,早期干预降低致盲风险;开展“健康快车进校园”等活动,覆盖六省七市100余所中、小、幼学校,受众超10万人。
(2)创新科普载体
通过短视频、数字人科普、一图读懂等形式,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精细化科普”模式。托院、校融媒体矩阵,累计发表300余篇科普文/视频,得到人民网、学习强国、澎湃网等多个平台转载,其中视频“我会等-近视防控手势舞”被中国近视防控、沪眼等平台转载,科普长图“高度近视的红色警报图鉴”荣获上海眼健康科普大赛最佳表演奖,科普文“揭秘眼白三原色”被2024年度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科普中国生命健康”项目收录,海报“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入选上海视觉健康科普资源库等。
(3)全城协同科普活动
托“石榴籽公益发展中心”,与上海崇明区区政府、团市委下属公益组织“12355青春在线”等合作为云、贵、川等乡村地区提供民族团结系列科普直播活动。例如:连续2次为云南耿马县近100所中小学1.3万名学生提供线上科普教育。
2、学科交叉与青年人才培养 破解创新育人难题
针对装备研发“孤岛困境”与临床技术分散化问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搭建“医-校-企”跨界平台:
(1)柔性医用电子装备与AI预测模型
邵玉婷博士团队研发柔性眼用电子器件,发表于《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等,马晓宇。陈超博士等开发AI眼底图像识别算法,提升近视并发症预测精度。
(2)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技术
创新7项联合术式,发布眼前后节联合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和团体标准,并通过公益性培训班向57家县医院推广,为500余名偏远地区复杂眼病患者复明。
(3)终身学习型团队建设
参与WOC、AAO等国际学术会议,与德国科隆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保持技术前沿性。
3、国际化与社会责任 构建人类视觉健康共同体
同济方案突破国家边界,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科隆大学等开展学科合作,探讨学科交叉近视解决方案;与尼泊尔等地区开展近视防控援助,将“上海模式”推向海外。
成果与展望:从“治病”到“促防”的体系化升级
同济大学近视防控方案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50余名;志愿服务覆盖超10万人次,技术帮扶惠及57家基层医院,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20余项奖励/荣誉。
其核心经验在于:
(1)双向赋能:以志愿服务反哺人才培养,以科研创新提升防控效能;
(2) 三化融合:数智化装备、绿色化协作、融合化资源,构建防控生态链;
(3)全域协同:政府-高校-社会-国际多维联动,实现生命全周期覆盖。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社会“接力”应对。同济大学通过高校职能重塑,将志愿服务、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耦合,为破解我国近视防控难题提供了“主动干预、科技驱动、全域协同”的范本。正如毕燕龙教授所言:“呵护光明未来,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培育有温度、有激情的医学力量。”这一方案,正是中国高校回应时代之问的生动实践。
友情链接